聚焦·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二)丨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发布时间:2025-07-28点击数:

  

聚焦·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二)丨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图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肩负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神圣使命,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期盼。如何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今年以来,甘肃省各民主党派、省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模式,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省政协委员、甘肃省中心医院日间诊疗中心主任朱天垣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导致签约服务仅停留在表面,无法为居民提供全面、精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她呼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扩充全科医生队伍,并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朱天垣还建议,要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构成,除全科医生外,配备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村卫生室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的职能。针对西部偏远地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陈旧、村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民盟甘肃省委会在提案中建议,完善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通过县域医共体体系,整合卫生物资,配备齐全适宜村卫生室的常规医疗器材设备,提高村卫生室辅助诊疗水平,同时提高医疗器械利用率。

  民盟甘肃省委会还建议,要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考虑乡村医生专业水平和方向,对培训对象进行分类分层,健全完善培训师资遴选程序,多渠道加强对村医的业务技能培训。还可通过市县级公立医院选派医生驻村“传帮带”模式,言传身教于乡村医生,从实战中得到培训和提升。

  “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是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效果离预想目标依然有较大差距。”省政协委员、白银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达春和说。

  达春和建议,依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三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全面下沉至成员单位内社区乡镇一级。通过下沉三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将三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设在成员单位内社区乡镇一级医疗机构,更好配合实施各项帮扶工作,做到“患者不动专家动”。

  他还呼吁,要推进医疗、运营、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建设,促进服务共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鉴,让医共体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现对口合作的常态长效,有效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内部医生上下流动,引导资源、医生、患者“三下沉”,确保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节约医保资金,有效减少个人医疗费用支出。(通讯员 王钊)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深入实施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形成农村薄弱校提质扩优的新模式。

  三明市三元区创新实践“大单元教学”“反思性进阶式学习”高效课堂、“三园”劳动实践教育等模式,构建县域教育“绿色生态”发展环境。

  漳平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一校多区”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城区“十五分钟就学圈”,擦亮“学在漳平”教育品牌。

  近年来,福建全省始终把教育作为基本民生和未来工程,着力健全完善惠及八闽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均衡推进机制,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要立足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精准发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福建省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福州大学开展调研活动,委员们一致期待,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高效利用,全面赋能福建高质量发展。

  当天,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现场提出,要将人工智能统筹融入各学院的“十五五”发展规划中,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区域服务。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从资源思维转向质量思维,以期更好地完善均衡推进机制。”自今年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优质均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等亦是省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使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质量公平升级。在不少省政协委员看来,面对全省教育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要坚持公平导向,探索更为优质普惠的“教育公平范式”,进一步向薄弱地区和农村倾斜,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实现更多、更好、更有效率的教育资源供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省政协委员、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百玲认为,在坚持公平配置原则的同时,要切实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从教基本功训练,积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师资流动体系,以师资均衡促进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省政协常委、闽南理工学院副校长许聪海建议,要大力推进学校联盟、合作教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打破区域、院校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高效利用,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记者 王惠兵)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是民之所向、民之所盼,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厦门市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努力方向。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厦门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26个、新增学位数45万个,基础教育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的新阶段。聚焦优质教育均衡问题,厦门市政协委员们将自己的“所长”与教育发展的“所需”相结合,持续建言献策。

  “目前岛外区属校面临信息化程度较薄弱,师资建设有待加强,区属高中边缘化、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郑安安针对厦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建议,深化岛外区属校的评价改革,建立横向纵向相结合,重过程、重发展的评价方案,鼓励办学模式创新;实施全市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加强区信息中心建设与区属校信息化水平;按国家标准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提升业务水平,放宽中层与校级干部任用选拔的年龄限制;贯彻“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原则。

  “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本质上是教育公平的需要。”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会副主委陈希梅建议,针对体育、美育特色学校,创新育人制度,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自主权,自主设定招生标准,允许开放招生范畴、跨片区招生;支持特色高中与企业、社区、高等学校等开展联合育人,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参与高中特色课程、特色项目的开发和推广。

  “教育数字化转型能打破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动力。”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叶瑞碧提出,当前厦门学校数字化系统多由各区、各校自行建设,难以形成优化集约、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且区域资源数据衔接不畅。建议建设全市统一标准的数字化环境,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供全市免费使用,推动各级平台一键登录应用,对接省市国家平台,弥补岛外资源数据不足;以数字资源应用助推课堂改革,建立资源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引导教师参与深化教学改革,重点推动农村学校数字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岛外的同安、翔安区教育底子薄,发展速度距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厦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指导两个区制定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补齐岛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同时,厦门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教育局编制《厦门市教育设施(普高中职)20262030年度实施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推动19个新建和学段贯通的普通高中项目加快建设,提高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十五五”期间将推动建成学校项目100个,新增学位10万个,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记者 照宁)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有更可靠的健康保障?近日,陕西省商洛市政协召开“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专题协商座谈会。委员们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之策。大家表示,医防融合是筑牢基层医疗防线的关键路径。

  为提升协商实效,会前市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山阳、丹凤等县13家县镇村级医疗机构开展调研。调研组发现,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不断取得新成效、创造新经验的同时,仍面临基础条件薄弱、资金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聚焦资源整合与特色发展,农工党商洛市委会建议,推进医共体建设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弹性政策框架,探索多元化组建模式,鼓励动态资源整合与市场化协作,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九三学社商洛市支社提出,结合基层卫生院实际需求和人员状况,在基础较好的卫生院推行“一院一专科、一院一特色”策略,有针对性地提升镇卫生院特色专科能力,增强对周边群众的吸引力。

  如何提升首诊能力、守牢基层医疗“第一道防线”?“作为群众健康的第一站,村卫生室首诊能力提升至关重要。”民进商洛市委会建议,积极推进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远程协同、巡回医疗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乡村医生是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周宝玉委员呼吁,建立健全医共体内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和补助标准,完善职称评聘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医防融合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关键所在。”对此,黄学斌委员提出,建立完善的慢病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规范治疗与管理,加大急救知识宣传普及,并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及合理免责机制,营造和谐包容的执业环境。田晓建委员补充道,将疾病预防作为医共体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医疗与预防的协同效应,加强医防融合,推动疾病半岛体育科技有限公司“防、治、管”一体化发展。王进军委员建议,要坚持科技赋能,实现群众就诊信息实时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推送给家庭签约医生,提升健康随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商洛市副市长夏启宗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表示,委员们的建议“切中要害、操作性强”,市政府及相半岛体育科技有限公司关部门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深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机构改革,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商洛市政协副主席殷延青表示,市政协将持续发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优势,跟踪关注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努力推动群众享有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记者 路强 通讯员 陈俊清)

  眼里闪烁着对工程与科学的好奇和热情,小心翼翼地组装着模拟飞行器近日,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一号飞行区”,一群孩子化身小小工程师认真“作业”。这是滨江区成立“科教大联盟”,各校建强科教空间后的常有景象,也是今年区政协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回头看”活动中的生动一幕。

  早在2021年,滨江区政协就围绕教育、科教、人才“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开展前瞻性调研。2022年把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列为年度协商计划,围绕“以项目化学习驱动科教深度融合,推进天堂硅谷协同育人新变革”提出13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在政协助力下,2023年初“科教大联盟”应运而生,滨江教育研究院联合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大华、吉利等26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研究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项目化科技研学课程,让科技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风洞实验室向充满好奇的中小学生敞开了大门,吉利汽车现代化的生产线变身为生动的工程实践课堂,浙大中控的人工智能基地为中小学生培育AI素养保驾护航科技殿堂与校园课堂紧密相连。短短两年间,参与“走企研学”的滨江中小学生从最初的3460人次跃升至如今的7万余人次,覆盖率高达144%,政协的协商成果转化为了优化区域科教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强劲动能。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科教大联盟”成立后,区政协还持续联动民生议事堂、协商驿站等基层协商平台助力联盟高质量长效运行。去年,联动竹山社区开展“和美与共建设青爱科普,社校携手共育未来人才”协商驿站活动,为北航研究生院建设科普阵地、航天科普连廊及社区打造“善学课堂”品牌建言献策,助力挖掘基层社区资源,打造社校共融的美好教育共同体。

  今年,区政协再次聚焦“科教大联盟”发展新阶段的关键问题组织开展专题“回头看”活动。“要建立双向赋能的激励机制,增加学校和企业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细化不同类型科学课程的标准,明确不同学段的知识图谱和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多维联动的评价体系,动态优化科学课程设计”“完善线上平台,让校企对接更顺畅方便”委员及校企代表聚焦青少年科教实践的深度不够、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赋能程度不深等新问题开良方、谋实策。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将探索打造“科技教育联盟”2.0版本,优化课程实施方案,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衔接。

  从2021年到2025年,滨江区政协对区域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关注从未停歇。这场跨越数年的履职接力,见证了协商成果一步步转化为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区政协将聚焦“科教大联盟”2.0版本的深化实践,持续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为擦亮滨江“教育硅谷”金名片贡献政协力量。(通讯员 余佳玮 记者 鲍蔓华)

售前咨询:0760-2332 0168  
售后客服:400  830  7686



1998~2024,今科26年专注于企业信息化服务

立 即 注 册 / 咨 询
上 线 您 的 网 站